成果情况
 ( 一 ) 、专著与编著:
 1 、《中西比较美学文学论文集》,编著,四川文艺出版社 1985 年版;
 2 、《中西比较诗学》,专著, 20 万字,北京出版社 1988 年版;
 3 、《两汉文论译注》,编著, 40 万字,北京出版社 1988 年版;
 4 、《文心同雕集》,选编, 20 万字,成都出版社 1990 年版;
 5 、《比较文学史》专著, 52 万字,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1 年版;
 6 、《非性文化的奇花异果——中国古代性观念与中国古典美学》,专著, 12 万字,巴蜀书社 1995 年版;
 7 、《比较文学新开拓》,编著, 30 万字,重庆大学出版社 1996 年版;
 8 、《东方文论选》 ( 季羡林任名誉主编 ) ,主编, 70 万字,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6 年出版,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;
 9 、《生命的光环——中国文化与中国文论》,专著 ( 与唐正序合编 ) , 33 万字,四川文艺出版社 1996 年版;
 10 、《自然、雄浑》,专著 ( 与蔡钟翔合著 ) , 30 万字,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6 年版;
 11 、《中国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垦拓》,编著 ( 与黄维梁合编 ) ,北京大学出版社
 1998 年版;
 12 、《中外比较文论史》,专著, 54 万字,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8 年版;
 13 、《中外文学跨文化比较》,专著, 54 万字,北京师范大学 2000 年版;
 14 、《迈向比较文学新阶段》,编著, 73 万字,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0 年版;
 15 、《中国文化与中国文论》,专著, 23 万字,内蒙古教育出版社 2000 年版;
 16 、《世界文学发展比较史》, 106 万字,专著(主编),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
 2001 年 5 月版;
 17 、《岁久弥光》,编著, 30 万字,巴蜀书社 2001 年 1 月版;
 18 、《中国古代文论话语》,专著, 30 万字,巴蜀书 2001 年 7 月版;
 19 、《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研究》,专著, 34 万字,巴蜀书社 2001 年 9 月版;
 20 、《雄浑与沉郁》专著, 18 万字,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2001 年版;
 21 、《比较文学论》,编著, 36 万字,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2 年 9 月版;
 22 、《比较文学论》(台湾版),台湾扬智出版公司 2003 年版;
 23 、《跨文化比较诗学论稿》,论文集,广西师大出版社 2004 年版。
 24 、《比较文学学》,编著,万博max官网出版社 2005 年 4 月。
 25、《跨文明比较文学研究》,主编,巴蜀书社2005年。
 26、《比较文学教程》,主编,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。
 27、《中华文化》,主编,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。
 28、《雅论与俗论之辩》,专著(合著),江西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6年。
 29、《跨越异质文化》 ,专著,山东友谊出版社2007年1月。
 30、《文心永寄》,编著,巴蜀书社2007年3月。
 31.《中西比较诗学史》,专著,巴蜀书社2008年。
 ( 二 ) 主要论文 ( 仅择要列出在中国核心期刊及海外发表的论文 ) :
 1. 《替换中的失落——从文化转型看古代文论转换的学理背景》,《文学评论》 1999 年第 4 期;
 2. 《从失语症、话语重建到异质性》,《文艺研究》 1999 年第 4 期;
 3. 《从比较文学角度看重建中国文论话语》,《文化中国》 ( 加拿大 )1997 年第 3 期;
 4. 《是泛文化,还是跨文化——世纪之交比较文学研究的战略性转变》,《社会科学战线》 1997 年 1 期,《新华文摘》 1997 年 4 期全文转载;
 5. 《跨文化: 21 世纪中国比较文学研究主潮》,《中国比较文学》 1998 年 1 期;
 6. 《重建中国文论话语的基本立场》,《文艺报》 1999 年 6 月 8 日第 3 版;
 7. 《春秋笔法与“微言大义”》,《北京大学学报》 1997 年第 2 期;
 8. 《老庄消解性话语解读方式及其“无中生有”的意义建构方式》,《复旦大学学报》
 1998 年第 3 期;
 9. 《寻求比较诗学研究的新路径》,《中国比较文学》 1997 年第 2 期;
 10. 《中西早期和谐论比较》,《人文杂志》 1997 年第 3 期;
 11. 《再论重建中国文论话语》,《文学评论》 1997 年第 4 期;
 12. 《中世纪东方文学理论的发展》,《文艺理论研究》 1997 年第 6 期;
 13. 《道与逻各斯——中西文化与文论分道扬镳的起点》,《文艺研究》 1997 年第 6 期;
 14. Reconstucting Chinese Literary Discourse ,Wild Peony Press.Sydney 1997.6 ;
 15. 《比较文学中国学派基本理论特征及其方法论》,《中国比较文学》 1995 年第 1 期;
 16. 《对中国文论话语的探寻》,《人民日报·理论版》 1995 年 7 月 15 日;
 17. 《重建中国文论话语的基本路径及其方法》,《文艺研究》 1996 年第 2 期;
 18. 《文论失语症与文化病态》,《文艺争鸣》 1996 年第 2 期;
 19. 《思想反叛浪潮的起落——中、西、印文艺思潮比较》,《外国文学研究》 1996 年
 第 4 期;
 20. 《庄子与叔本华:生命悲剧意识比较》,《中国比较文学》 1996 年第 1 期;
 21. 《论中国文论的异质性》,《文学评论》, 2000 年第 6 期;
 22 .《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发展的三个阶段》,《中国比较文学》 2001 年第 3 期;
 23. 《比较文学:百年问题回顾》,《社会科学研究》 2001 年第 2 期,《中国社会科学文摘》 2001 年 4 期转载,人大复印资料《文艺理论》 2001 年 8 期转载;
 24. 《汉语批评:从失语到重建》,《求索》 2001 年第 4 期,人大复印资料《文艺理论》 2001 年第 10 期转载;
 25. 《跨文明比较文学研究——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转折与建构》,《中国比较文学》 2003 年第 1 期;
 26. 《文明冲突与比较文学跨文明研究》,《学术月刊》 2003 年第 5 期,《新华文摘》 2003 年第 10 期全文转载;
 27. 《正在消失的乌托邦——论美学视野的解体与文学理论的自主性》,《文学评论》 2003 年第 3 期,人大复印资料 2003 年第 9 期转载;
 28. 《在对话中建设文学理论的中国话语》,《社会科学研究》 2003 年第 4 期;
 29. 《写实主义的维度》,(台湾)《当代》杂志 2003 年第 2 期;
 30. 《学术大视野与文化建设》,《东南学术》 2003 年第 4 期;
 31. 《从文学研究到文化研究:世界性文学审美特性之变革》,《河北学刊》 2003 年第 5 期,《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》 2003 年第 6 期转载;
 32. 《跨文明研究: 21 世纪中国比较文学的理论与实践》,《外国文学研究》 2003 年第 5 期,人大复印资料《外国文学》 2004 年第 1 期转载;
 33. 《比较文学的问题意识》,《外国文学研究》 2003 年第 4 期;
 34. 《重释文学性》,《湖南社会科学》 2004 年第 1 期,车载人大复印资料《文艺理论》 04 年第 4 期;
 35. 《中西文论的杂语共生态与中国文论的更新过程》,《思想战线》 2004 年第 4 期;
 36. 《西方文论话语的中国化:移植切换还是嫁接改良》,《河北学刊》 2004 年第 5 期;
 37. 《论西方文论中国化》,《外国文学研究》 2004 年第 5 期;
 38. 《误读与文论的他国化》,《中国比较文学》 2004 年第 4 期;
 39. 《价值理性与中国文论》,《当代文坛》 2005 年第 2 期;
 40. 《重新规范比较文学学科领域》,《中国比较文学》 2005 年第 2 期;
 41. 《问题与反思》,《文艺争鸣》 2005 年第 3 期;
 42. 《没有学术大师时代的反思》,《湖南师范大学学报》 2005 年第 3 期;
 43. 《跨文明研究:把握住世界学术基本动向与学术前沿》,《思想战线》 2005 年第 4 期;
 44. 《三重话语霸权下的少数民族文学研究》,《民族文学研究》 2005 年第 3 期。
 45.《再说“失语症”》,《浙江大学学报》2006年第1期。
 46. 《比较文学变异学研究》,《复旦大学学报》2006年第1期(《新华文摘》2006年13期全文转载)。
 47. 《中国文学理论的世纪转折与建构》,《中州学刊》,2006年第1期。
 48. 《建构比较文学学科研究新范式》,《外国文学研究》2006年第2期。
 49. 《比较文学定义与可比性的反思与探索》,《江汉论坛》2006年第7期。
 50. 《打通中外,培养高素质学生》,《中国大学教学》2006年第11期。
 51. 《文化经典,文论话语与比较文学》,《学术月刊》2007年第3期。
 52. 《比较文学与学术创新》, 《学术月刊》2007年第3期。
 53. 《跨文明研究的范式构成》,《新闻传播与研究》2007年第1期。
 54. The Construction of a New Paradigm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Studies Comparative Literature East&West
 55. 《中国学派:比较文学第三阶段学科理论的建构》,《外国文学研究》2007年第3期
 56. 《< 毛诗序>学术话语权的形成及影响》,《万博max官网学报》2007年第4期